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,谈谈你在初中古诗词课堂教学中的有效做法
[ 2016-8-8 15:06:00 | By: banyl ]
 

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,谈谈你在初中古诗词课堂教学中的有效做法

 

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古诗词教学越来越受到重视,古诗词不仅列入了是中考范围,更重要的是它对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、审美能力、想象能力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,对古代优秀文化、民族精神的的传承也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。因此,我们一线语文教学工作者更应该重视古诗词的教学,努力提高古诗词课堂的效率。在教学中我采用了以下的方法,取得了较好的效果

一、从景物入手,把握诗歌意境。

“意境”则是作者的主观情意与客观物境的高度融合,是优秀诗歌作品必须达到的一种艺术境界。诗歌意境是作品分析的切入点,要让学生弄清楚诗歌意境构成的基本模式,一是触景生情,情随境生。二是移情入景,景中生情。还要掌握一些关于诗歌意境分析的必要的常识和方法。熟悉一些典型的传统意象,诗歌意境的形成离不开对客观景物的描写,这些客观的景物,一旦渗透诗人之主观情感,即为诗歌之意象,可见诗歌意境的形成是离不开意象的。那些在诗歌中经常出现的典型传统的意象,代表了民族和人类共同的情感体验,因而这些意象有较为固定的意义。如“梅”,由于古代诗人的反复运用,这一意象已经固定地带上清高芳洁,傲雪凌霜的意趣。“鸟”的意象往往和男女恋情及婚嫁有关。日落、夕阳、秋天、流水等意象往往代表生命的短暂,时光的流逝等。月能思乡,星能传恨,水喻愁多;松喻坚贞,荷、兰喻高洁,菊喻隐逸,竹多劲健;松傲雪斗霜、有凌云之志,梧桐是凄凉、悲伤的象征;桃花象征美人,杨花多有离散漂泊之意;柳有柔情之意,又显轻薄,更表惜别怀远等。 

二、展开联想想象,感知作品的形象。 

中国古典诗词意象的组合,借助了汉语语法意合的特点,词语与词语之间,意象与意象之间可以直接拼合,甚至可以省略起连接作用的词语。这种情况下,就需要借助联想和想象更好地去赏析诗歌的意境。例如辛弃疾“明月别枝惊鹊,清风半夜鸣蝉”,用的是“明月”、“清风”这样惯熟的词语,但是,当它们与“别枝惊鹊”和“半夜鸣蝉”结合在一起之后,便构成了一个声色兼备、动静咸宜的深幽意境。“月”和“惊鹊”、“风”和“鸣蝉”并非事物的简单罗列,而是有着内在联系和因果关系的。想象画面,例如在教学杜甫的《春望》时,我引导学生想象,诗人站在被叛军攻破的京城的断瓦残垣边,面对满城荒草,家信杳无,流泪惊心,满头白发,越搔越短。这样学生就形象地感知了诗人的形象和情感,理解了诗人无法排解的忧国思家之情。

三、知人论世,探究诗歌旨意

要学会“知人论世”。“知人论世”出自《孟子》。孟子的本意是论述阅读文学作品时对作者本人思想、经历等的把握问题。那么如何把握呢?这个就要求学生在初中阶段就要形成每读一首古诗,都要知道作者是谁,他的人生经历是什么,思想阶段都发生了哪些变化在教学中,学生理解诗歌的主旨确实比较困难,我们所讲解的时代背景和诗人的状况过于简略,比如杜甫,苏教版初中阶段学到的作品有《春望》(八上),《望岳》(九上),《茅屋为秋风所破歌》(九下)。可能每学到他的诗作,我们都会简单介绍作者情况,也许孩子们真得就像我们一样,脑子里只对他有大概的印象,对于深入理解作品主旨来说,是远远不够的。在教学中我从两个方面入手,一个是弄清作品写作的具体时间,最好前后的时间和作者经历都有详细的了解,二是相关作品的互文阅读。这也是不难做到的,指导给学生就可以做到,选择优秀的代表作品比较阅读,应该是学习古诗文的一个很好的切入点。这样即使遇到同一诗人不同作品,也可以据此进行分析。比如《茅屋为秋风所破歌》 “‘自经丧乱少睡眠’表现了‘我’怎样的思想感情?”若是学生了解杜甫其人,就很容易归纳为三点:一点是对个人、一点是对人民、一点是对国家。因为杜甫之所以被称为“诗圣”,他的诗之所以被称为“诗史”,是因为他的诗歌中记录了安史之乱的历史,那么在安史之乱阶段所写的诗歌,思想感情都是个人、人民、国家三者结合。

 
 
发表评论:
 

时 间 记 忆
<<  < 2016 - >  >>
1 2 3 4 5 6
7 8 9 10 11 12 13
14 15 16 17 18 19 20
21 22 23 24 25 26 27
28 29 30 31
最 新 评 论
最 新 日 志
最 新 留 言
搜 索
用 户 登 录
友 情 连 接


 
天涯博客欢迎您!